【思考】社区草根民声 未来如何能做得更好?
针对2016年11月17日周四在列治文发生的辱华、种族歧视传单事件,在11月27日,组织了社区民众(除了华裔外,还有西人,原著民参加)在列治文Brighouse天车总站举行了一次“静默集会”,向闻讯赶来中英文传媒传递了社区对此事的理念。
这其中包括CBC(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CTV、CKNW、NEWS 1130、GLOBAL TV环球电视、VANCOUVER SUN(太阳报)等英文媒体;加拿大中文电台、星岛、明报、大华、环球、乐活、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派出了记者进行现场访问;51网、加西网、家园网、蒙城华人网等几乎所有的加拿大中文网媒均 转载了此次活动的消息。
下面是相关报道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022cgafq5(信源:中国中央电视台)
通过上街呼吁,向本地各族裔社区民众做了一次反对种族歧视,呼吁族裔和谐的表达。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此次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有争论、有分歧、有不少有待提高总结的地方:
大家知道,搞一次活动,需要去印刷传单、制作标语、统一标志等等,有不少花费。此次走上街头前,就启用了西人社区常用的Go Fund网站来筹募经费。
尽管该平台的手续费比较昂贵,但对于小额募款的透明性、公开性是大有帮助的。而且作为一个成熟的募款专业网站,它会一步步帮你讲诉一个有完整的情节的故事,提醒你在Facebook,Twitter等西人常去的社交平台上作宣传,还会自动地发送链接给你的联系人。可以说,除了募款功能以外,该网站还起到一个广泛宣传的作用。
在成熟的西方政治选举制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运作因素:一谓票,二谓钱。可大财阀的政治献金难免会带上些幕后黑金交易的嫌疑。如何通过政治的诉求和理念,打动社区百姓心,获得民众自发捐出的2〜10元的小额款,如此集腋成裘,点滴水珠汇合溪流,从而使得民选官员上台后为百姓服务而不是向财阀鞠躬,Go Fund网站的陌生人之间的众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他上二次的政治竞选中,就通过网上众筹,吸引到许多小额的草根自发募款。
而且,该网站还方便你把每一笔费用支出的收据,张贴出来,使得捐款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公开查账。在募款中,手续清楚,账目分明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能避免了募款后黑箱操作,中饱私囊。至于平台的手续费实在是有些昂贵(收到100元捐款,手续费被扣了8.5元),可也没有办法:对于西方社会已经普遍接受的一种募款办法,在此次活动试用,是一个良好的体验。该网站通过注册手机反复发送验证码验证,需要填写呼吁召集人的工卡号码,运用WePay转账,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在走上街头前,有过一些担忧,怕口号和标语提的太激烈,其他族裔会接受不了。
大家选择了:stand up for Harmony(为族裔和谐站出来)、No hate、 We are Canadians 及We are One Community,这类比较中性婉转的标语。
但是一到现场,无论是原著民的发言,还是西人媒体的报道,都是非常直接了当:反歧视、反对对华裔的歧视。原著民打着鼓,直接说歧视华裔为Shame,他们才是加拿大这块土地最早的居住者。这使得笔者明白了,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入,不是揉稀泥,无论有多么努力,企图想洗白自己,可是在大家的眼睛里,你还是那张亚裔的脸,你的血液中永远烙下了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理有据的争取华裔权利,其实不需要中庸和婉约。
此次活动在微信群中发起,没有邀请任何政治人物,不强求任何人参加。但在11月26日晚,笔者收到了列治文三个MLA省议员联名的中文反歧视的声明(见附录)。在活动现场,省议员励琳达和社区活跃人士袁薇自愿出现,吸引了不少镜头。这说明,草根活动,只要有诉求,搭建起平台,政治人物都会抓住亮相机会,毕竟2017年马上要进行BC省选了。
在加拿大,需要强调官为轻,民为重的观点。正如活动参与者王元珑先生说的:“活动另一成功的原由----- 以列治文居民自发,有各区各族裔参加的自发活动,没有党派和团体的标签。英文和中文媒体都有到场並给予正面报道”。
无需讳言,此次活动的组织中,有过分歧和争执,在最激励时有群友奋而退群。起因是担心被西人媒体弄曲了本意,希望通过设立媒体发言人,指定专人发言:
”据我的经验,英文媒体往往会借题发挥,不把发问局限于当前的主题,例如明天他们可能忽然问某个参加者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例如最近涉及某些华人的不当商业行为),然后第二天的报导及标题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反而对集会的报导只有一两句轻轻带过。列治文某华人业主会曾经接受英文电视台访问,谈了45分钟,以为把事情解释清楚,但最后播出时,电视台只用了他们的一句话,而且是负面的”。
有群友指出,这种担心太Low。来自交大的Michael表示”人家媒体采访就是要知道他们随机采访的这个人的个人真实想法,你想用行为告诉他们,你是被人组织的?表面上都显现出来就太蠢太低级了。
大家参加的人本身就应该充分理解你自己为啥今天想站出来,应该至少能面对媒体表达几句紧扣主题+适当自己角度的看法,否则这样的硬性安排本身就是涉嫌造假……活动有统一的主题,但个人有自由表达的意志,这本身都是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也并不矛盾,明确界定才是关键“
这也使得笔者进行了反省:在中国时,笔者就是愤青一枚,对某部采取统一口径的宣传、对言论的管控,总有些想法。可为何移民到加拿大后,还希望统一有一个面对媒体的新闻发言人,希望能掌控言论?难道人移民了,思想还是如契诃夫小说《套中人》(又名《装在套子里的人》),会在下意识或潜意识中走不出条框、藩篱的禁锢吗?
在最关键的时候,陶短房和周南硕教授站出来发言:“实话说,这种类似快闪活动的集会,谁临时进来,谁中途离去丶基本不可控;因为我们既不是社团也不是组织,不便刚性约束参与者,事实上恐也做不到。只能宣布结束后任何人不能再以组织者发言人名义发言,一切言论代表个人,这也要明确宣布并存证“
马进表示“请大家注意什么是抗议活动,连家庭聚会都是要组织的。一定不要内讧。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勇气去面对不公”。
还好,从一开始,笔者就坚持民主,公开,平权,自愿,一人一票,少数从多数的原则,大多数群友最后还是按照最大公约数的意思,团结凝聚在一起,群策群力,使得活动得以成功。
名利二字,总如过眼烟云,可偏偏许多人看不穿。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人的本性或是原罪。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共事,有可持续的坚持,对于组织者来说,就一定要能够站在一定的视野之上,有足够宽广的胸襟,超越名利。
在上街呼吁过程中,有许多细节:比如谁站在中间、谁多接受采访,这些无谓之争,完全可以观察或考验出一个人的性格及领导力。
在笔者采访十年签证、528玉文化节等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原来的组织者在活动结束后发生间隙、诟病,很多时候就源于争名夺利、拍照时的位置。
在社区议题的关注,呼吁过程中,可能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很艰难。然而,只要坚持,怀着热忱,无私奉献的心,相信是能不断提高总结,未来能做得更好(以上文字By 汉加,部分章节刊登于2016年12月3日《大华商报》)
一)光站出来没有用
@V6Y 居民 ---每一次英文报纸上揭露一个非法家庭旅馆或者月子中心,the damage 大大超过了好几次茶话会。
@理会--- 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抗议反华势力, 维护华人在加拿大的地位,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为加拿大这个社会多做贡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积极参与, 从华人聚集多的列治文开始, 从自己做起;以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团结第三世界, 现在,我们也要和其他族裔团结互动,取得大多数族裔的支持,面临非常时刻, 其他族裔为我们说一句,胜过我们自己说10句
@马克 ---当其他少数群体(土著,黑人,印裔等)他们面对种族主义歧视时,华人也要站出来是很重要的,因为仇恨不知道颜色的边界。中国人往往不参与,直到有问题面对中国人才出来。在社区中拥有盟友很重要。
@Max
华人背井离乡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带来了特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和本地的矛盾和冲突,加拿大是多元文化国家,包容和接受绝大多数的文化,我们华人在秉承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不要做格格不入的群体,既然选择在这里生根发芽,就要多为这里的社区乃至社会做贡献,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的团结,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被这个社会接受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的华人社团正在形成更强大的凝聚力,将来会为加拿大做出更多的贡献。尊严是自己打出来的,我们虽然换了国籍,但是民族的气节是融入血液中的,是祖上传承下来的,华人的团结与自强,才是对抗所有不公平的最强大的反抗。
二)未来之路
@ Aaron 粱 这类抗争活动并非是由我们开始,之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唐人街老华侨前辈已经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述求,表示对各种岐视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抗争。我们只是接棒者而已。所以,无需以里程碑的方式自喜。
对于种族歧视,民族矛盾,文化差异,民粹主义等等,形成的社会矛盾,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产生的土壤和基础,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这些矛盾不是缩小了,而是以各种方式更强地表现出来,如果加上不同宗教文化之间,固有的排他性,则更复杂。我们不需要,也做不到消除这些矛盾,我们只可以显示抗争能力,通过将矛盾的关系转变,达至新的平衡,就可以了。不要指望对方会心服,能够口服,以社会压力迫使对方座下来打打囗水战,维持握手言和的局面,不致于暴力排华,就已经可以了。
的确只能求同存异。而且是我们先以君子之心,才有可能。你无法去说服一个固执的,偏见的人或群体,如果你有观察在Downtown,4.22大麻集会,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他们的述求中就有不能歧视吸大麻的人。
@吴一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华排华历来已久,我們的对应显然还很不足够,但已经有了一个欣慰的开始,关键是如何把我们的力量长期地聚集起来,不是被动地来一枪打回一炮
@Gary
表面上不会有太明显的岐视,但私底下小动作不断。小儿PE成绩不理想,只因上体育课时白人同学动作夸张引起大家的哄笑,当然我儿子也发出会心的笑声,更可笑的是老师给他成绩为 B 理由是"No respect",但白人老师却不会因此给同时在哈哈笑的西人孩子把成绩打低,这绝不是敏感,而是让你看不见却能感知的东西。
当然我们可以 Ignore it,但久而久之我们华人的后代只会变得越来越奴性,若是主要课程老师故意打低分数或差评,孩子的前途会不会受影响?请大家思考。不是已经有人鼓噪“按族裔比例上大学”吗?这究竟是谁在无事生非?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也要尊重跟随吗?因而“平权”是一个刻下容缓的课题,而能做到基本公平的老师才有资格当老师。我就奇怪了,西人来加占了原住民的地方就理所当然地心安理得,反观华人就那么孺弱而怒其不争,难道永远认怂?
三 ) 对于分歧的态度
在11月27日活动的现场,出现了一个疑似发传单的西人。也有群友,坚持想和他对话
@陶短房-----正如我在现场所言,对某些极端分子而言说服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的逻辑是一个不断重复自己的复读机
所以不要试图说服极端者,而是要说大多数正常人知道,正在发生些什么。我们必须明白,诉求,说理,真正要争取的不是对方,而是沉默的第三方
事件回顾
草根自发聚合起力量
为筹备此次活动,新成立了11月27日活动筹备讨论群。本着民主、自由、自愿、平等、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没有私地下的小圈子,不存在着谁指挥谁,所有的想法均放在桌面上。在短短的几天时间,不断有群友加入。此次组织的过程,就是一次平等、群策群力的运作成果。
周四(2016年11月17日),大温哥华地区烈治文市(Richmond)Steveston 夹No.1路的一些居民在他们的邮箱里面发现了一些传单。传单的抬头用黑体字写着:白人靠边站吧!中国人正接管(城市)!旁边是姚明的漫画头像,以及中国国旗的图案。
11月17日,汉加风平台发布了必须坚决还击:加拿大2市惊现白人反华传单(可点击看蓝字),在各微信群里得到了热烈地讨论。
11月21日,汉加风平台发布了【11.27】倡族裔和谐 对反华传单说"不" 召集贴。在发帖的过程中,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冷静,更有表示:
”应该先游行呼吁一下同胞提高一下素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开车抢道鸣笛,说谎造假,哄抬房价……,这些投机取巧的事多了去了!我如果是外人我也不喜欢华人,就像大家讨厌阿拉伯人一样,难道每一个阿拉伯人都是恐怖分子吗?“
期间,笔者也找了某社区大佬聊这件事,大佬只是默默地听着不表态。有不少群友,平时在网上义愤填膺,可到此时,也不再吭声。
还好,在发帖期间,有不少媒体人、温哥华交大校友总会的校友、区泽光对此表示了支持!这就产生了开始的头8位倡议人。大家是:
8位倡议人
陶短房、廖长仁、区泽光、王楠、大洋(周硕南)、吴一红、Kathy、汉加。大家同意推选廖长仁作为面对媒体的发言人
交通大学温哥华校友总会由上海交大 、西安交大 、北方交大 、西南交大 、新竹交大及合并院校的交大校友组成。北京交大的校友王楠第一个在交大总群里转发报名接龙帖。
交大各校友会的会长都带头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家是:西安交大校友会会长英姿、北京交大会长于江、西南交大校友会会长朱洲、上海交大校友会副会长毛志国、总会的秘书长阿春等等。其中朱洲为此次活动捐助了传单印刷;王楠为此次活动捐款。
参加活动的校友名字有:Joseph Li 、北京交大副会长李久远、秘书长陈凤阳;
作为本地有名的时政评论员,经常上电视台做节目的王楠,思维敏捷、应对迅速。可能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向街头。
武汉同乡会会长吴一红长年坚持为社区服务。从湖北老乡胡雅婷被杀抛尸案对胡父母的慰问支持、到为华裔警察粱彼得赴美国西雅图游行声援、到组织参加10月15日抗议饶舌歌手YG粱警官上街游行。她很义气地对笔者表示:只要有一个人也会陪同笔者走上街头。
此次,CBC 记者Tina Lovgreen 特别用吴一红拿着加拿大小旗的头像作为Twitter背景,来表示“We are proud Canadians " 。吴一红在即时发言中,用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了对加拿大文化的坚持。
吴一红的周边集合有一大帮志同道合,关心社区的湖北老乡。Sophia为10月15日的活动捐款;大力为赴美的粱彼得的活动慷概解囊。
上海经贸协会会长李卉一看到此次活动在各群里召集,就带头报名。华人建筑装修协会会长Jeff 蒋,特别联络了马进,捐助了此次活动所有的招牌。
以下文字By 李爱英
初冬时节,寒风阵阵吹过,凉雨时小时大,一些人由于雨伞小或雨衣盖不了全身而淋湿了,有人因为拉着标语而顾不上自己,手脚冻僵了,头发湿漉漉的,甚至有人打起了阿嚏。但是并不妨碍他们一致抗议的激情,来到这里,是为了发音,为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这当中既有青壮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中小学生;白皮肤和黄皮肤,政治家和平民,富豪和低收入者……不算宽敞的空地上,就站立了四五十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时而有人强调,加拿大人民需要平等,需要民主,需要自由;我们反对霸凌,反对歧视,反对任何不平等观点和行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生活的国家和社会,让加拿大多元化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的未来……大家安静的排成队站在熙来攘往的闹市,向众人倾诉不平等的危害,向路人发出抗议霸凌的求和平求安定的呼声。
有人说,活动有用吗?白费力气吧。
听组织者怎么说----第一批前来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人被当作猪一样的对待。今天的选举权和平等待遇,是一代代华人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才得到的。那些筑路史上累死的灵魂,那些二战过程中战死的军人,都用实际行动为争取公民权利做出了贡献。各族裔对待恶势力歧视的历史和现实,敢于承受和担当,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是全国全社会全族裔平等互信和谐共荣的基础;面对不正之风和邪恶,总是要有人站出来对抗。没有人出头,恶势力就会越来越嚣张。
也有人说,静站抗议,太温柔了吧?
也许,采取这种方式有其缺点,但是请看,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询问,他们由好奇变成愤慨,再因为集会抗议的平静气氛而变为深入思索和发声。“沉默”和“平静”的抗议,更能唤醒人类的良知。而且,当地各大小主流媒体很多都来了,当天下午和晚上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推特平台等,西方的网络、东方的微信群,第二天的当地英文华文报纸等,无一例外的给予肯定和赞许。因为加拿大是和平祥和国家,在风雨中高举着”我们要和平社区”,“为身为加拿大人我们自豪”,本身就表达了反对歧视反对暴力反对战乱的诉求。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仁爱才能克服仇恨。以牙还牙只会扩大和加深仇恨。”就如印度总理甘地所言,人性像海洋,就算当中有数滴污水,也不会弄脏整个海洋。不要对人性失去信心。
土著居民热情洋溢发表他们的看法,甚至击鼓歌唱平等自由的幸福;白人教师主动加入,要告诉亲友们学生们,在移民越来越多的当今,各族裔共同生活在广袤的土地上,就应该一视同仁,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菲律宾等亚裔来了,他们表达了在加拿大平等民主自由社会里生活的快乐;B.C省议会议长Linda Reid来了,不仅深入分析,更提出解决办法。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来了,他是倡导组织者。这当中,也有列治文学委何锦荣的身影。曾经在列治文竞选过市议员的姚君宪(Henry Yao)尽管人在中国,但还是通过Go Fund 网站第一个为此次活动捐款。
Lisa Descary 是史蒂文森中学的教师。她说,看见那些标语的一刹那,脑子都懵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在加拿大建国近150年后的今天?在多元化文化推行了近一个世纪后?所以,她从推特上发现了华人为首的游行活动将在今天举行的时候,非常激动。在这样的特殊社会时刻,需要有人站出来发声!所以她从很远的家里冒雨前来车站,并很快加入了游行静站的队伍。她说,加拿大政府制度强调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在移民越来越多的当今,各族裔共同生活在广袤的土地上,就应该一视同仁,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决不能让过去的歧视历史重演,不能让民族主义的残渣余孽泛滥,更不能让川普类的优越人种主义影响加拿大人民。我会实施我的权力,在各种公众场合宣讲;在学校告诉学生们,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民族国家,不允许欺负少数族裔,更不可以张扬种族主义;我也会告诉我的家人邻居和朋友们,发动更广泛群体,拒绝少数激进分子不怀好意的宣教,制止歧视和憎恨类似现象的发生,保护我们生活的良好环境,维系各族裔的和谐相处,共享美好未来。
王元珑是老华侨了,也是连续多年来活跃社会活动家。他强调,自己的儿女都出生在加拿大土地上,很珍惜加拿大社会的稳定和谐环境,希望那些守着“白人第一有色人种下层”的极少数顽固分子认清社会形势,遵循加拿大法律,改变头脑里固有的错误和破坏性观点,从众从善,为促进全加拿大各族裔的大团结大协作大繁荣而努力。
机械工程师孙丽华跟她的同事们结伴参加。她说,此次标语活动是一次明目张胆的分裂活动,是一次针对少数族裔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我跟家人和同事们感到非常气愤,一定要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知道,加拿大宪法明确规定多元化发展是基本国家政策。无论什么肤色什么民族,都有在宪法保护下享受平等待遇并为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而努力工作的权利。正义和平等对于少数族裔而言更加重要,只要各族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就会战胜各种极端组织和非正义势力,最终取得胜利。她和同事们一致强调,要组织更多的人员,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将各种邪恶彻底扫除。
Alice Zhang 移民到加拿大已经十几年了。她说,当年移民前非常向往课本和道听途说的那个完美无缺的加拿大。但是移民后才发现,加拿大不是天堂。虽然好山好水好社会,甚至也见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但是当初工作生活里,还是时不时遇到歧视现象。才明白,任何群体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好人坏人存在,都有善恶是非持续。所以,向善惩恶很重要,政府和社会正确引导和督促很重要,正义的力量很重要。只有正义占据主流,社会才能和平安定,百姓生活才能安居乐业。在加拿大,少数族裔特别是中国人,一贯勤劳能干,坚韧忍耐,很少惹事,但面对暴力绝不退缩。尽管我们不提倡暴力,但是面对分裂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各种卑劣行径,我们一定要发出怒吼,采取行动,坚定维护我们身处的这个和平安宁社会环境。
Michael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到加拿大已经近20年了。他放下手头工作,特地从住处白石镇驱车赶来这次活动。他在跟周围华人之外的其他族裔人沟通交流后严肃的说,今天不少西人自发前来参加这次活动,就是表明他们的友善态度。刚才他们也提及华人及其他少数族裔为列治文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神速变化做出的贡献。 人类在浩瀚宇宙的历史演变中,何其渺小何其曲折。很多时候,一方群体一个年代的演化程序和途径等,不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可能是螺旋形上升,回环式进步的。人类所以一直不断的进步,某种程度上归功于一些能够正确把握方向并奉献自己带领普通大众走向新征程创造辉煌历史的人。就像川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将来的发展怎么样,只有历史才能盖棺定论。但是,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向着和谐美好富足正能量的方向前行,则一定是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传承历史,尊重自然,有高瞻远瞩的领袖带领下的民众集体努力才能成功的。残忍和自私,蓄意的分裂和割裂整个团队,甚至歧视侮辱其中的部分,则一小撮会走向罪恶的深渊,民众因为被摧残而反抗,一个社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势必受到创伤性伤害,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所做的就是避免和杜绝,没有第二条路。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发起,多个族裔参加,不分政治家与百姓,不分党派派别,没有任何派别标签,一齐为抗议社会邪恶势力而进行的聚民心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民间活动;特别是各党派各团体空前团结在一起,统一发声,同义同力,凝聚起更强大力量,发挥了更明显作用,赢得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使得活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以下文字(By 陶短房)
主流关注:11月27日 PEACE FOR OUR COMMUNITY
11月17日,全北美华裔人口比例最多的列治文市发生公开散发直接针对华裔的种族歧视性传单事件,引发大温不少华裔及其它族裔人士的愤怒。11月27日,一场由部分华裔活跃人士自发发起、参与的静默集会,在列治文Brighouse天车总站下举行,并引发广泛关注。
冷雨中的集会
集会在冷雨中于11月27日(周日)14时准时开始,到场的华裔各界人士达40多人,他们挥舞、佩戴着自备的各种带有加拿大元素的标志,高举着加拿大国旗和写有Peace for our community(为了我们社区的和平)、Safety for Everybody(为了每个人的安全)等诉求的横幅、标语牌,和平、秩序井然地在天车总站下进行静默集会。
参与集会的华裔各界人士包括以个人身份到场的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市学务委员何锦荣,列治文市族裔顾问委员会委员、省长特别顾问袁薇等政要,本地多个华人社团代表,新闻、学术、工程、商务等各界知名人士,白领、学生、工薪阶层、家庭主妇等,既有发起活动之初便积极参与的,也有策划期间闻讯赶来的。尽管与会者在许多话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三级选举中所支持的党派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均表示,对宣扬种族歧视、挑动族群对立的极端言论不能容忍,为维护加拿大多元文化价值观,维护大温暨列治文社区的族裔和谐、社区安全,维护本族群和其它各族群的共同利益和族群利益,大家责无旁贷,理应挺身而出呼吁族裔平等和谐,反对极端言论,“我们都来自同一个社区”,这一表述不仅是所有与会者、也理应是全体社区居民和所有认同加拿大价值观者的共识。
听到华裔举行静默集会的消息,许多非华裔人士也赶来表示支持。
列治文东选区现任省议员、省议会议长列励达(Linda reid)作为本社区民意代表到场发言,表示前述歧视性传单“可怕”、“卑鄙”。其中“Step Aside Whitey!The Chinese are taking over”等煽动性口号实际上是“挑动一个族群去对抗另一个族群”,这“既非列治文、卑诗省,也绝非加拿大的风格”,本社区理应让每一个社区成员感到舒适,“这也是集会主题所蕴含的意义”。
土生土长于此的第一民族马斯琴部落人士博因特(Ceclila Point)母子闻讯后自发赶到集会现场,对华裔集会者表示欢迎、支持和鼓励,他们现场演唱了本部落的歌曲,以表达原住民对种族平等诉求的支持。这对原住民母子对种族歧视性传单上将列治文视作“理所当然白人家园”,将华裔和其他有色人种视为“外来侵略者”的荒谬逻辑予以驳斥,指出“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才是这里的更早主人”,并表达了“希望我们孩子长大后不再受到针对有色人种歧视”的希望。
史蒂文斯顿-伦敦中学教师迪斯卡里(Lisa Descary)携带自制的反纳粹标牌赶来表示支持,她表示,近来在她所在的史蒂文斯顿社区,极端、种族主义标语、涂鸦时有所见,这种行为“非常恶心”,如今“到了让我们对他们说不的时候了”。
活动吸引了本地及外地多家传媒的关注,本地主流媒体CBC、CTV、环球电视台,加拿大中文电台,《明报》、《星岛日报》、《环球华报》、《大华商报》、《高度》等华文传媒,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来自中国的媒体均到现场采访。由于与会者准备充分,阐述理性清晰,自活动尚未结束起,各传媒陆续发布的报道,普遍给人以客观、公正、翔实的印象,这让许多曾多次参与本地华裔维权活动,却每每苦于新闻报道或跟进不到位、或不乏“扭曲性”陈述演绎的华裔活动人士感到欣慰。
本次活动持续约40分钟,然后有序散去。活动并未阻碍现场交通,尽管活动期间有一名异议者前来“理论”,但也未引发任何冲突,在被现场媒体问及“对活动感受时”,部分路人表示了理解。
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前所述,从歧视性传单出现到静默集会举行,前后仅相隔10天,活动组织者是一群志在维护本地华裔权益、倡导多元文化和族裔平等和睦的有识之士,他们政见、“色彩”各异,许多人只是道义之交、网络之交,甚至此前互不相识,这样的一群人,是如何在短短10天内做到“无组织有纪律”、圆满完成活动并赢得各方普遍尊重和理解的?
集会前约一周左右,部分倡导者在腾讯微信上组建了一个临时“群”,作为活动联系、沟通的平台,而一些参与者较多的华人社团则在本社团活动平台上进行各自的联络、讨论。在很短时间内,参与者求同存异,迅速达成了“以强调社区共同理念、强调多元文化等主流价值观为主”的诉求主题共识,敲定了静默集会、规范言论,理性对待现场寻衅者等活动原则和方式,并就联络传媒、发布活动信息、准备诉求标识等细节作了简单而清晰的安排。
事实上在如此短时间内达成这些共识并非易事:对于散发歧视传单者的言行,参与者均表示愤慨,但对这些言行的根源、动机,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朋友理解诠释迥异,彼此间一时很难协调,对此次活动究竟应突出本族裔诉求,还是应淡化本族裔诉求、强调社区共同价值观,其实直到活动圆满结束,参与者也仍然各持己见。为防止个别“有心人”设置误导性陷阱及吹毛求疵,部分组织者曾提出“只由指定发言人对媒体发表意见,其他参与者一律谢绝采访”,这一点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一度引发了最热烈的讨论。
难能可贵的是,参与活动的绝大多数华裔各界人士在短短几天讨论中很快心照不宣地靠拢“求同存异”的原则,即暂时搁置、各自保留得不到共识的个人意见,仅将足以代表所有参与者意见的“最大公约数”诉求当作共同诉求摆上台面。对于最难统筹的“媒体采访问题”,绝大多数参与者最终达成了“指定发言人代表活动发表共同意见,参与者在明确表明身份前提下代表个人发表各自意见”的妥协,从而兼顾了“集体诉求安全”和“个人言论自由”的需要。
活动进行期间和圆满结束后,不少组织者、参与者均深有感慨,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自己不但充分表达了诉求,而且“切身处地学习和更深刻理解了民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游戏规则、技巧”,自己也无形中上了一堂求同存异、与异见者“共存”的生动课程,这对今后参与本社区政治生活、参与各种维权活动,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学会说“不要”之后呢?
一位参与活动的华裔传媒人士将此次活动形容为“华裔开始学会说‘不要’的里程碑”:短短40分钟时间里,与会人士向本地社区、本选区民代和来自各方各面的一干传媒,清晰地阐述和表达了“我们不要什么”的诉求,并且让大多数受众能够很快听懂及理解。当然,听懂、理解不意味着一定接受和尊重,这本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常态,而极少数顽固坚持极端思想、逻辑者,则绝非任何正常逻辑、论辩或事实、道理所能说服,自不待言。
可以说,就本次活动而言,已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但,接下来呢?
部分组织者、参与者发起了在线联署活动,希望趁热打铁,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此举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也有许多朋友意犹未尽,指出“这还远远不够”。
正如前面所言,此次活动“偶发因素”较大,很大程度上系对11月17日歧视性传单事件的“被动反应”,当然,这次“被动反应”很成功,从各方媒体反馈看,未发生此前多次华裔维权活动后,部分传媒(尤其非华文传媒)在传播中“拷贝走样”、曲解诉求的遗憾。
但只会说“我们不要”,的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政治生活中,一味说“不”,就意味着这个族群只是就其它方面的纲领框架中“设黑名单”,被动回应方方面面的“出题”,不仅争取本族裔权利的效率不高,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华裔社区应在此次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说“我们的需要”,即通过类似的沟通讨论、求同存异,拿出系统的、清晰的华裔社区诉求“菜单”,让相关政党、团体和个人不仅知道本地华人社区“不要”什么,也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样一来,华人社区便可以反客为主,在更主动的架构下和方方面面相互沟通、互相妥协。
华人社区该学会“点菜”
针对11月17日列治文辱华、种族歧视传单事件,刚刚过去的周末,部分大温各界华裔在列治文Brighouse天车总站举行了一次成功的“静默集会”,向闻讯赶来关注的各界传媒和本地政治家,向本地各族裔社区、民众做了一次有理、有据、有节的成功表达。
从目前看到的反馈可知,此次“说不”表达获得包括英文主流媒体在内,各方面较公正、翔实和准确的报道,和较为正面积极的回应,活动主办前后及其间,本地三级政要和其它族裔人士纷纷站出来谴责种族主义言行,对华裔社区的诉求表示了较多的理解和尊重。较诸以往,这是个不小的、令人高兴的进步。
但高兴之余也应看到,此次华人社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对一起偶发事件的被动回应,是“别人点菜我说‘不要’”传统模式的延续,这种模式本身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但存在“先天不足”,即“话题设置权”拱手让人,本族裔的反应往往“不成体系”,且具有较多火药味,更容易被“有心人”通过“预设陷阱”加以诱导“带进沟里”,令华裔社区原本正当的诉求,遭到各方面的误解、误读,明明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效果却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本次华裔社区的“静默集会”,参与者汲取既往教训,在很多方面显得更成熟、更有“艺术”,避免了一些不愉快事件的发生,尽管如此,这样的应对和结果,也只能算是“中策”,毕竟“点菜主动权”仍然在别人手里,“引爆”话题的时间、地点、触发点也还是授人以柄。此次活动刚结束几个小时,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的类似辱华传单又“重现江湖”,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挑战——应对,还是不应对?
依本人愚见,华人社区应该转变思路,变被动“投诉”为主动“点菜”。
什么是“点菜”?
就是华人社区通过充分讨论、协商和妥协,在特定时间、地点和场合,拿出自成体系、有针对性的诉求纲领,这个诉求纲领可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税收政策……方方面面的意见,也可以是针对特定主题的意见(根据不同的平台、场合有所侧重)。通俗说,“静默集会”的不断改进,可以更好地向方方面面说明,华人社区究竟“不要什么”,而“点菜”模式的启动,则可以反客为主地、系统地向方方面面说明,本地华人社区究竟“要什么”,你们怎样做才能获得我们最大程度的响应和支持。
主动“点菜”模式的启动,可以让华裔社区不再被动地等待政党、政客和政府发布纲领,然后再针对其中伤及华人基本利益的部分进行抗争,而是先提出自己的“底线”,再静待政党、政客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或主动的沟通交流,这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更高效、更少误解和曲解、更符合彼此利益的模式。
一些朋友或许会担心,本地华裔来自不同地方,文化差异不小,政见也五花八门,会很难达成一份皆大欢喜的“华人点菜单”,在我看来事在人为,以此次“静默集会”为例,参与者既有来自中国内地的,也有来自港台的,既有“左”的也有“右”的,既有坚决支持川普的,也有铁杆的希拉里粉,在很多问题上彼此意见至今也并未同一,但即便如此,参与者们仍能在“社区是大家的社区”、“反对种族歧视是大家的需要”等问题上达成共识,既存了各自的“异”,也并未妨碍大家在彼此认同的底线上发出一致的声音。
“点菜”不也是如此么?剔除那些尚难达成共识的段落,本地背景、政见不同的华裔,仍然可以在不少问题上找到共同点,也仍然可以点上一桌子菜——本人在非洲工作时和印度商人经常打交道,这些印度朋友有的不吃猪肉,有的不吃牛肉,有的不吃任何肉,但他们和我们这些华商定期会餐,却从来不愁“不能点菜”:能妥协就妥协,暂时不能妥协就回避,所谓求同存异,其实就这么简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愿此次华人社区“让主流传媒眼睛一亮”的成功诉求表达,能够成为今后更重要、更有力族群表达的“启动模板”。
(刊登于2016年11月30日《环球华报》)
中英文媒体报道截屏
接龙报名:
11月27日14:00 stand up for Harmony(为族裔和谐站出来)
地址:
列治文No.3 Road Brighouse Station Canada Line 天车站门口
1 Edward Liu
2 区泽光
3周南硕
4 吴一红
5王楠
6陶短房
7汉加风
8.Lisa
9韦立峰
10阿春
11马克
12 Yan Ma
13 Christine Sun
14 理会
15 俞先生
16 吴雪松
17蒋浩 Jeff
18朱洲
19Sophie
20Linda Ren
21毛Mao志国
22 韩长福
23 英姿
24 陈凤阳
25 王元珑
26万斌
27Joseph Li
28Jessie
29袁薇
30魏小川
31宋煜
32 Aaron 梁
33Sean
34Melissa
35马进
另有陈美理老师等5人,晚到了;其他族裔由区泽光先生邀请。
新闻稿
2016年11月17日
列治文卑诗自由党省议员就市内流传种族歧视海报发表声明
列治文市 - 卑诗自由党省议员区洁冰、叶志明及列励达就近日市内流传种族歧视海报发表以下声明:
「最近在列治文市内流传的种族歧视海报是可耻而又令人忧虑的。
这种言论在发达和多族裔的卑诗省是无法立足的。
我们最强烈地谴责散布如此令人厌恶的海报内容的懦夫。」
大家都在看
汉加风平台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草根创业。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闲闲聊时事》为一周新闻综述;《加国职场》关注留学生就业;《汉加财经》为北美和中国每日财经简讯及《温哥华创业故事》系列、《加国养老》专题。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om